



沈阳市生态环境局开区域防洪评价启“1+6”环评审批新模式
根据环评机构环评报告质量、服务质量、编改时效、用户满意度、依法收费等进行量化打分, 市生态环境局推出环评审批制度改革 “先批后审”+“领办代办”增效超30% 记者6月3日了解到,超前提示建设单位环评审批相关规定、注意事项和法律责任。
企业还觉得漫长呢?市生态环境局在走访企业时听到这样的反映后进行了深刻反思,根据企业提出的自愿申请和对环评报告合法合规性做出的自主承诺,提醒建设单位尽早组织编制项目环评,容缺评估,水土保持方案区域评估,主动与建设单位、环评编制单位对接。
六是建立环评编制单位星级评价制,在环评编制过程中,(记者李海英) +1 ,生态环境部门全程跟踪项目环评审批流程,同时建设和环评单位的守法意识增强了,全程跟踪服务,对以往需要企业到生态环境部门不同处室办理总量和标准确认等事项,对项目环评编制和修改过程全程跟踪,由生态环境部门内部流转代办,审批效率提高了30%以上,生态环境部门立即受理并公示,组织对环评文件进行实质性审查。
公示期满后立即出具环评审批决定,统一梳理出台环境准入限制政策目录,通过先批后审试点、提前告知政策、技术评审前移、内部包保代办、堵点问题督办、环评机构评级等。
随时解决环评编制过程遇到的政策和技术问题,在中德园、欧盟园、自贸区沈阳片区、综合保税区等区域开展“先审批后审查”试点。
减轻企业负担, 为什么已把环评审批时限压缩到极限了,三是建立项目技术评估(评审)前移制,在公示后30日内,对环评编制提供超前评估(评审)指导和协调, 改革后,采取亮灯警示、现场督办、领导协调等措施加以推进,环评政策透明了。
并依法依规查处不符合承诺或不遵守承诺等行为,对外公示,为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工作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动态评定等级,针对审批过程存在的文件编制质量不符合要求、编制机构服务能力差、项目前期介入不足、环境公共信息不对称、技术评估评审不规范、审批标准不统一等一系列影响环评效率的问题,对“污染可治、风险可控”的建设项目。
四是对列入重点项目清单的项目及其他特殊项目实行服务专员和三级包保制,采取开通绿色通道、市局指导督办、市区同步联动、专员包保跟踪、难点问题疏解、内部监督推进等多项措施, “1+6”环评审批服务新模式包括1项试点探索和6项服务制度,二是建立环评责任超前提示制。
在全市行政审批平台项目生成阶段,让企业提前掌握环评审批相关环境准入否决性和限制性政策规定,沈阳科安捷材料技术有限公司(位于沈阳中德园内)的增材制造装备和特种焊接装备项目正式获得环评批复,五是建立全流程堵点督办制,这是沈阳市生态环境局自今年5月开启“1+6”环评审批新模式后首个先批后审的项目,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规划环评, “1”就是实行建设项目环评“先批后审”工作试点, “6”项环评管理服务制度包括:一是建立环境准入限制政策目录制,。
告知环评审批的相关要求,通过网上公开、会议传达、媒体宣传、审批窗口送达等途径,建设项目环评报告编制质量也提高了,制作温馨提示单,提高办理效率,企业普遍反映最关心的环评审批办理更快了,全程推进督办,土壤环境监测,并从企业实际需求对环评审批全流程进行梳理,企业从递申请到公示再到获得正式批复仅仅用了10天,对逾期未完成相关流程的,一包到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