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水影响评价报告如何编制?如何评审呢?
洪水影响评价的编制步骤包括项目背景阐述、基本信息描述、河道演变分析等;洪水影响评价的评审方法涉及评审前的准备、评审过程、评审后的结果公布等。
洪水影响评价编制方法:
概述部分:
应详细阐述项目的背景,包括建设项目的地理位置、总体建设规模、前期工作情况和防洪评价的编制背景。
评价依据需要列出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划文件、技术规范和设计报告等。
明确评价报告所采用的技术路线及工作内容,确保评价工作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基本情况:
描述与防洪评价有关的涉河建筑物的基本情况,如名称、地点、建设目的等。
阐明建设项目的规模、特性及设计方案,包括施工方案和防洪标准。
提供项目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河流水系、社会经济情况等基础信息。
河道演变:
分析建设项目所在河段的历史演变过程与特点,利用已有研究成果简述历史演变。
根据实测资料,分析河段内深泓、洲滩等变化及河床冲淤特性。
结合水利规划,预估河道未来的演变趋势,包括断面变化和河床冲淤等。
防洪评价计算:
选择合理的计算条件,对占用河道断面的阻水建筑进行壅水计算。
使用经过认证的水文数据,保证数据可靠性和一致性。
对可能受到防洪影响的河段,开展专题研究,如数学模型计算。
撰写与提交:
按照《洪水影响评价报告编制导则》来撰写报告,并由有资质的编制单位提交。
报告在内容上应全面、客观、准确,反映洪水影响的真实情况。
提交前应进行内部审核,确保报告的质量满足要求。
洪水影响评价评审方法:
评审前的准备:
确定评审专家,组织评审团队,并收集所需的评审材料。
了解并准备相关技术标准、规范以便对照评审。
设置评审日程安排,并通知所有参与方。
评审过程:
组织专家会议或使用书面评审方式进行评审。
仔细审查报告内容,特别是计算条件、河道演变分析和防洪综合评价。
对于找出的问题和疑点,提出修改建议或补充研究的要求。
评审后的结果处理:
将评审意见反馈给建设单位和编制单位,要求按照意见进行修改。
修改后的报告需再次评审,直至满足所有评审要求。
评审通过后,按程序上报审批,并向社会公开评审结果。
公示与批准:
将评审通过的洪水影响评价报告向社会公开,接受公众监督。
根据国家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办理相关行政许可。
记录评审过程中的所有意见、建议及最终结果,以备后续查验。
总之,编制洪水影响评价报告时,必须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导则,确保评价内容全面、数据准确、分析科学。在评审阶段,要组织专家严格审查,并根据评审意见及时修订和完善报告,以确保建设项目符合防洪安全要求。




